-
长途驾驶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和警觉性的活动。以下是一些关于警惕“公路催眠”陷阱的提示:
1. "合理安排行程":长途驾驶前,合理安排休息时间,避免长时间连续驾驶。
2. "保持适当车速":不要超速行驶,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速度范围内。
3. "避免疲劳驾驶":连续驾驶4小时后,至少休息20分钟,确保休息充足。
4. "保持车内环境舒适":调节车内温度、音乐音量,使驾驶环境尽量舒适,减少疲劳。
5. "使用驾驶辅助工具":如果条件允许,可以配备一些驾驶辅助工具,如行车记录仪、导航系统等。
6. "保持警觉":在驾驶过程中,时刻关注路况和车辆状态,不要分心。
7. "合理分配驾驶任务":如果有多人一同出行,可以轮流驾驶,避免长时间由一人驾驶。
8. "注意身体信号":在驾驶过程中,如果感到困倦或疲劳,应立即停车休息。
9. "保持车内通风":长时间驾驶,车内空气会变得比较浑浊,应适当打开窗户通风。
10. "避免空腹驾驶":空腹驾驶容易引起疲劳,建议在长途驾驶前适量进食。
通过以上措施,可以有效预防“公路催眠”陷阱,确保驾驶安全。在长途驾驶过程中,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。
举报 -
驾驶汽车是一种需要付出紧张精力的特殊劳动,它比单纯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更容易产生疲劳。驾驶人在连续加强作业后所出现的生理、心理功能,以及驾驶操作效率暂时下降的现象,医学上称作“驾驶疲劳”。
医学专家认为,心理性疲劳主要是指,由于长期重复单调作业而产生的厌倦感,可导致驾驶人的大脑皮层的觉醒水平下降,从而产生头脑不清醒、昏昏欲睡的“公路催眠现象”。
驾驶疲劳的产生跟睡眠情况、驾驶时间、高速行驶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均有密切关系。国外有研究资料表明,驾驶人若前一天的睡眠时间在4.5小时以下,而驾驶时间超过10小时以上,则肇事率一定很高。从医学角度,人在午夜特别是凌晨3至4时最想睡觉,所以这个时间最好不要开车;如果不得已开车,则一定要格外注意,小心慢行。
专家表示,相对噪音、废气等物理、化学因素,周围人的心理气氛、彼此关系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驾驶人的心理疲劳影响更持久。例如有的人归心似箭,热切期盼回家,自驾路上就要小心喽,以免这种急切的心情令人分心或是造成开车过快;几个人结伴而行,最好彼此脾气相投,气氛和谐,有这样的好心情也利于安全行车。
疲劳驾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驾驶人以及车上其他人可以通过观察来及时调整驾驶者的状态。同时,需要注意的是,驾车时不要放过于舒缓的音乐;夜间尽量避免驾车,有午睡习惯的人在下午1点左右避免驾车。
举报 -
举报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