珍惜人生
三明医改能成为标杆,绝不是靠口号,而是有几条实实在在、触动根本、且被证明有效的“真经”。
第一条,也是最关键的,是真正强有力的领导与决心。 这不是一般的重视,而是党委政府“一把手”亲自抓、负总责,顶住巨大压力破除阻力,把医改当作真正的“书记工程”、“市长工程”来强力推进。
没有这种破釜沉舟、一抓到底的顶层推动力,改革几乎不可能。
第二条,是动真格的“三医真联动”,核心抓手就是“腾笼换鸟”。 三明不是让医疗、医保、医药三个部门各自为战,而是在强有力的领导下,刀刃向内,直指虚高的药品耗材价格。
通过全市统一的药品耗材限价采购和联合议价,硬生生挤掉了流通环节的巨大水分。节省下来的巨额资金,用于医疗服务价格和医务人员薪酬。
这个“挤水分-腾空间-调结构-保薪酬”的闭环路径,是改革的核心引擎。
第三条,是彻底重构医生的激励机制,切断灰色利益链。 三明最见成效的,就是推行“全员目标年薪制”和工分制考核。
医生(包括院长、科主任)的收入不再与科室收入、药品耗材检查挂钩,而是与其岗位职责、工作质量、技术难度、风险程度、患者满意度等挂钩。
这迫使医生从“想创收”转向“想看病”,回归医疗本质。
第四条,是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。 三明将分散的医保基金整合管理,统一支付标准,率先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,并探索医共体医保基金打包支付,倒逼医院主动控成本、提效率、保质量,有效遏制了过度医疗。
第五条,是以“真”紧密型医共体推动资源整合和分级诊疗。 三明打破行政壁垒,以县级医院为龙头,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,组建人、财、物、业务、绩效、信息统一管理的紧密型医疗共同体(总医院)。
县医院院长对乡镇卫生院有人事、财务、业务管理权,促使优质资源和技术真正下沉。
三明医改的核心逻辑,就是——
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,让其回归公益性质;
破除医生的创收压力,让其回归看病角色;
破除体系的碎片化,让其协同高效运行。
这些,才是各地学习三明最应该抓住的灵魂和精髓。
但是,很多县也想复制“三明模式”时,发现困难比想象中大得多:
难关一: “一把手”的魄力与耐力难复制。 不是每个书记市长都有三明陈书记那样的改革锐气、政治智慧和个人权威。
即便有,换届之后,改革锐气能否延续?触动既得利益的硬仗,需要超强定力和连续性,这在县域尤为脆弱。
难关二: “三医联动”难度大。 上面喊联动容易,落到县域,“三医”常是三条线、三本账。协调成本高,利益难摆平。
医保钱紧压力大,卫健要医院发展,市场有监管逻辑。“各唱各调”并不罕见。 县域在药品耗材集采上,谈判筹码也弱得多。
难关三: “钱袋子”太瘪,“腾笼换鸟”空间小。 三明初期挤出的巨额药耗“水分”,但很多县域,本身医疗总盘子小,或药耗价格水分已被上级集采挤过一波,“腾空间”极其有限。
没足够的钱,怎么给医生涨阳光薪酬?怎么投入基层能力建设?巧妇难为无米炊。
难关四: 人才,是卡住脖子的“死结”。 这是最硬、最痛的骨头。
县医院、乡镇卫生院,待遇、平台、成长空间,拿什么跟大城市比?
好医生、技术骨干根本不愿来。费劲培养点苗子,上级医院一招手,拔腿就走。
难关五: “医共体”难以实现利益共享。 县医院可能还会虹吸病人和资源;乡镇卫生院缺能力、少动力,“分级诊疗”常是纸上谈兵。
利益怎么分?权责怎么划?管理怎么顺?处处是坎。
难关六: 盘根错节的“路径依赖”。 旧有的利益格局(医院依赖药耗加成、部分医生习惯灰色收入)根深蒂固。
打破它,阻力重重,反弹强烈。建立新的、阳光的、有吸引力的运行机制,需要大智慧、大勇气和足够时间。
所以,学三明,绝不是“照本宣科”。
对县域而言,更急需的是:结合本地财力、人口、疾病特点、医疗底子,找到可行的突破口,小步快跑。
必须拿出真金白银和系统方案,切实提高基层吸引力、留人拴心。
改革非坦途,效果显现需时日,会有波折反复。各方需多些理解,给探索者空间和时间。
方向既明,纵有万难,步步前行,终能抵达。期待更多县域趟出自己的光明路。
#医改##三明医改#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