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三明做客,秋韵满人间!三明市中秋国庆文旅系列活动新闻发布

三明 更新于:2025-10-08 12:05
  • 柠檬创意家居

    中秋不想走马观花?三明用140场活动、擂茶和热气球,教你把假期过成一次能留住味道的慢游

    这个中秋,你是想在景区门口和一大波人合影打卡,还是想记住一杯擂茶的香、一出大腔戏的嗓音和桂峰晒秋的光?说实话,我越来越偏向后者。9月22日三明市在市政府发布的那场新闻会上,官方把“在三明做客秋韵满人间”这句话说得很直白:八大核心体验、140余场活动、还在抖音开设了金秋文旅消费季专题直播,为的就是把节日从“走过场”变成“真参与”。听着就让人有点动心,也有人会担心这会不会又是一场被营销过度的热闹。

    发布会上那些细节挺有意思,既有传统的“品香擂茶、当传承人”,还有新鲜的“热气球游大金湖”和沉浸式的“山水客宴秋风伴饭”。不仅如此,他们把服务也想得比较周全:延长开放时间、增设公益讲解、免费开放部分路侧停车、加密市区往动车站公交线路,连轻微交通违法都以劝导为主。听到这些我就想起我朋友小李去年在某地过节的经历。小李原本以为付钱就能买到“原汁原味”,结果人太多、讲解没声音、餐厅只是摆拍。三明这次显然把可感知体验放在前面,这是能打动挑剔中产的地方。

    但“真体验”也有门道。想把三明的活动玩出味道,首先要提前做功课。抖音直播的窗口不是万能的,直播能看到场景但很多体验名额有限,所以最好在官方时间表发布后第一时间预约,尤其是“一日非遗传承人”和客家民宿的下午茶体验,这类活动往往是小规模、深度参与,晚了就没了。其次出行时间要讲策略,桂峰晒秋的黄金拍照时段不是中午,而是在清晨或傍晚的光线,热气球最好选日出或夕阳时段,安全和观感都更好。再者对于那些标榜“零碳计划”的乡村体验,建议以低负载的方式参与:选择公共交通到达,带自己的杯子、少用一次性餐具,这样既合拍也更有参与感。

    安全和体验感是两码事但又密不可分。热气球、户外漂流这类项目看着浪漫,但务必确认运营方有资质和保险,现场不要被“临时便宜票”哄走理智。作为一个带娃常年研究旅游坑位的父亲,我不得不提醒,带孩子去传统戏体验时提前沟通演员互动的界限,给孩子也给演员一个尊重的空间,这样才能把“学戏”变成有意思的记忆,而不是尴尬的亲子秀。

    从宏观看,三明这次把文化、乡村、生态和短视频带货结合在一起,很符合当前旅游的两条趋势:一是从“看景点”向“参与式文化体验”转变,二是短视频和直播正在把边远景区直接变成预订入口。换句话说,未来的假期可能不像以前那样靠攻略图做决定,而是靠一段直播、一场沉浸式晚宴就能把你拉到某个山头去。但也有隐忧,过快的流量和商业化会不会把客家文化、晒秋这种生活方式变成舞台化的表演?这是本地管理者和游客都要想清楚的事。

    最后给几个实操建议,帮你把这趟旅程的回忆拉长而不是被快餐化吞没。出发前在三明官方渠道核对活动场次和预约方式,优先抢“一日传承人”类的小名额体验;到达后多和当地人交流,真正听他们讲一个小村子的故事,那比任何文案都真实;参加景区活动时留出至少半天的慢步时间,不要把行程排得像打卡挑战;购物和餐饮尽量选择有明确标识的手工或家庭作坊,既支持地方,也更靠谱。说白了,能否把一个城市的文化带回家,关键在于你去的时候,是拿手机把它照成一张照片,还是把自己放进一个会发出味道和声音的场景里。

    我个人觉得,三明这次把政策和服务做得比较细,既有创意也有保障,但真正能决定成败的,还是游客的参与方式和当地对品质的长期维护。你有没有在节日旅行里被一次“原味体验”治愈过,或者被一次过度商业化的活动踩雷?说说你的故事和你最想在三明尝试的那一项体验,来交流一下你的看法吧。

    来源: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、图片:全媒体记者 吴文凯新媒体编辑:张锡帅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